村医待遇低、身份尴尬、社保方式不统一、人员老化和流失严重等现象,近年来屡见报端。出现这些现象有历史原因,完全化解还需要时日。比如,不少村医一直“半农半医”地生活在村里,有些还过了退休年龄,因此按全岗计酬、纳入编制内管理,不一定现实。但村医待遇低等关键问题不能久拖不决,否则,村医辞职只是眼前可见的难题,就长远而言,还可能影响到年轻医生加入村医队伍的积极性。
别让“家门口看病”失去依托 为村医算算收入账,就会发现,村医的待遇,难以随工作量上升而对等增加。村医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,不能向患者收费,只能从55元的人均投入中分到一定数量的补助。村医向患者销售基本药物,也不能赚取差价,只能依靠政府发放基本药物补助。换言之,由于国家针对村民看病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,村医无法通过诊疗收费来增加收入,补贴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,因此,即使这些补贴最终没有被克扣,哪怕仅是拨付延迟,也可能让村医短期内生活陷入困境。 近日,河南省通许县朱砂镇36名村医的集体辞职信曝光后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信中称由于“工作压力越来越大,上级拨款越来越多,到村医手里的钱越来越少,工资发放不到位,上级层层克扣”等原因,导致村医生活难以为继。此后,该县大岗李乡全体28名村医辞职报告再现网络。 医疗机构越小,资金周转能力就越弱。村医不仅没有多大本钱,而且还靠着补贴过日子,回款滞后、拨付延迟,放在大医院或许问题不大,但放到基层,就可能导致政策下行时出现末端梗阻,国家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等好政策,将遭遇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梗阻,责任下行,但权利没有一同下行。在2018年国务院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提升到人均55元水平时,就预见性地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快资金拨付进度,采取“先预拨、后结算”的方式,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。由此看来,此次事件确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因素。
村医辞职这件事反映的问题不少,但概括而言,都涉及待遇这个共同点。从工作量上看,近年来村医的压力的确越来越大。医改日益注重疾病早期预防和全过程干预,注重提供内容更加丰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。与之相对应的是,我国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投入持续增长,2018年增加到人均55元的历史高位,且新增经费重点向乡村医生倾斜,用于加强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。这就意味着,村医的工作量将相应增加,其中,慢性病管理、传染病预防、疫情早期监测、居民健康档案管理、居家病人随访等,多由村医来完成。
【光明时评】
村级医疗处于医疗体系最末端,医疗方面的许多基础性工作在村级完成,底层基石若出现松动,将会对整个医疗体系都构成影响,“家门口看病”失去依托,看病难更加难以化解。近年来我国出现不少甘于奉献的好村医,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,但医疗服务既需要依靠情怀,也需要实打实的物质保障。关心所有村医,让他们不为生活发愁,方能在稳定现有村医队伍的基础上,吸引更多优秀医疗人才到农村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