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事中,调整“三伏贴”配方有无理论基础、动机为何,都值得追问。
擅改配方灼伤92名患儿,“三伏贴”别想放啥就放啥
这两天,92名患儿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贴完“三伏贴”后,皮肤出现瘙痒、灼痛感、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,引发广泛关注。如今,这事有了新进展。
一家之言 时下,随着医改深入,医疗系统更加重视健康全过程干预,也更看重预防的作用,很多中医药“治未病”的作用得到了凸显。与之相对应的,是中医药项目发展迅猛,很多医院都推出了“治未病”科室,“三伏贴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催热。 虽然当地已对相关责任科室负责人进行免职处理,但有关方面对此次擅自修改配方反映出来的问题,却不能就此略过,而应追根究底,借此机会规范对“三伏贴”的管理。 不排除此次调整配方有理论基础,是出于提高疗效的良好初衷,只是在“度”上没有把握好。那这里面,“三伏贴”制作过程是否有严格的程序要求,显然也需要查究。 据江西省卫健委通报称,该院医务人员在“三伏贴”辅料配制过程中将往年配方中的嫩姜调整为老姜,酒精浓度从56°提高到62°,是导致部分儿童贴敷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,目前已对相关责任科室负责人进行免职处理。
面对“三伏贴”被追捧的现实,医疗机构也要稳住阵脚,严守制作工艺的底线。
如果涉事医务人员修改配方,是想提升三伏贴使用时的灼热感,让人感觉“很有效”,只是在操作过程中,增加灼热感的分寸没有把握好,让“灼热”变成了“灼伤”,那还只是疏忽。但若调配处方与疗效无关,只是为了用“灼热”来突出三伏贴的效果,属于没必要调整却“尬调”,那无异于对患者的欺骗。
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要求因人而治、同病异治,但涉事医务人员忽视体质的差异性,“把嫩姜调整为老姜、把酒精浓度提高”,针对所有患者同步更改配方,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医学理论和基本要求。
无独有偶,去年也曾发生过一起儿童贴“三伏贴”后疑似遭烫伤的事件,但这次受害患儿达92人,这也让“三伏贴”治疗过程中的不规范问题暴露于公众眼前。